据商务部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,截至今年10月,全国家电下乡产品累计销售2亿台,实现销售额4576亿元,累计发放补贴518亿元。
数据的“光鲜”,其实来自于优惠政策的“余辉”――11月30日,山东、青岛、河南、四川(以下简称“三省一市”)的家电下乡政策将如期结束。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,第三季度的家电销售才会突然增多,形成回暖之势。
这本是情理之中的反应,但让人意外的是,随着数据的发布,有一部分人据此认为家电下乡不应该就此取消。他们认为,家电下乡应成为一项长期的政策,以便促进我国家电行业的发展,促进农村的建设。这种想法,在家电行业内表现得最为强烈。笔者认为,这种提议不可行。在评价“家电下乡”时,不应只被数字的繁荣所迷惑。
国家当初启动“家电下乡”的目的是拉动国内消费市场,帮助处于“寒冬”中的家电企业,减缓因金融危机带来的出口压力,同时反哺农民,缩小城乡差距。但时至今日,经过了三四年的运作,家电下乡已经完成其历史使命,让其“有始有终”是最好的选择,不宜再做延续。
首先,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改变以及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趋势的明朗化,当初设计“家电下乡”的政策环境、市场环境均已发生极大变化,继续该政策的基础已不复存在。
而且,“家电下乡”本身毕竟还是用计划经济手段来刺激市场经济的发展。这种做法在短期内的确可以制造消费的繁荣,带来一定社会效益,但同时也对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干扰,不应作为长期政策来实施。
由于家电下乡带着浓厚的行政色彩,一些企业也就有了权力的保护牌。这些企业强势地杀入地方市场,破坏了原有的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,也不可避免地使得行业整合异常化,使市场失范。
综合这几年的报道,我们看到“家电下乡”中出的问题真是不少。在“家电下乡”后期,也就是2010、2011两年,政策越来越显现出其负面效应。家电企业集体哄抬中标价、未下乡产品当下乡产品卖等现象频频曝光,怎一个乱字了得。而实际上,“家电下乡”的混乱状况比媒体报道的还要糟糕。
更让人担忧的是,这几年的繁荣之花也暗藏危机。有一份调查曾指出,家电行业正通过“串通”手段拍政策马屁――他们用虚假的销售数字营造企业和行业繁荣的假象,而实际却造成大量库存,堆积在各个销售环节。随着政策的结束,这些问题将一点点地暴露出来,如果没有恰当的应对办法,无疑将给中国家电行业带来巨大的包袱。
实际上,过去三年(2009-2011年),由于政策刺激已使得家电需求有所透支,市场乐观估计也需要1-2年的调整才能恢复“元气”。根据近些年的销售数据,政策的“刺激”效应早已开始递减,在今年则更加明显。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,今年一、二季度家电销售数量都呈现出“不可挽回”的下降之势。至8月份,甚至出现负增长。
可以说,“家电下乡”的正作用已经释放完毕,已到了该终止的时候了。而且,“家电下乡”终止不会对企业经营造成严重影响。长久以来,农村消费者购买电器很大程度上都是刚性需求,与政策刺激关系并不大。只不过有些部门为谋取利益,在统计家电销售数据时故意夸大效果,把家电产品在三、四级市场的销售数据全部记在“家电下乡”的功劳簿上。
可以预测的是,“家电下乡”终止之后,农村市场的销售还会继续下去,不会因为下乡政策的终止而大幅下落。甚至,取消政策扶持对部分企业来说还将是一个利好消息,因为市场竞争将更充分、更单纯。
而对于那些呼吁政策继续的企业来说,大概是舍不得嘴里的肥肉――在实际操作中,国家财政所给付的大部分补贴最后都进入了生产企业,而没有进入低收入人群,生产企业既赚取了市场又领了财政补助,政策太“宜人”,怎么会舍得退出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