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一则关于“使用半年松下冰箱门生锈”的新闻再度引起社会对松下家电产品质量的质疑。加之今年年初,松下洗衣机又被质检部门查出严重质量问题,类似事件一再频发,消费者不禁要问,松下家电为何陷入质量泥潭难以脱身?
松下质量顽疾背后
据悉,自今年以来,涉及松下家电产品的质量投诉报道近十起。近三年来,松下家电产品连续多次被国家质检总局、卫生部、上海市质监局等部门列入质检不合格名单。
特别是今年二月份,上海市质监部门专项抽查结果显示,松下某款全自动洗衣机“洗净性能、耗电量和能效等级”三个项目均检测不合格,属于严重 质量问题,不过松下拒绝承认有关部门认定的这一抽检结果。另据媒体报道,该款不合格洗衣机至今仍在国内个别地区销售,此行为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。
产经观察人士梁振鹏认为,松下频频爆出质量问题根源在于企业对家电业务的战略性收缩。当前,松下正通过关闭工厂、裁员等措施紧锣密鼓的应对亏损,在松下公布的第三轮重组计划中,继续弱化消费电子业务成为当务之急。在梁振鹏看来,在这个大背景之下,松下家电产品出现质量不如从前、创新能力下滑等问题是非常正常的现象。
按照松下发布的中期业务计划,公司将扩大汽车和房地产开发业务,并抽身消费电子业务,松下的基本方针是继续降低对电视等消费类产品的依赖,剥离利润低、竞争优势弱的“包袱”产业。
与索尼不同的是,松下旗下产品线众多,并不完全倚重消费电子支撑企业成长,因此,松下的确有能力弱化甚至砍掉家电等消费电子产品线。虽然松下低调回应称“没有这样的消息”,但包括家电在内的消费电子业务确实已经沦为“鸡肋”。
有业内人士指出,目前,松下家电产品市场占有率跌得非常厉害,很多业务只是在维持经营,松下已经没有精力、也不再重视家电业务。
事实上,松下家电业务边缘化迹象和由此引发的后遗症早就显现。松下对合作和外包生产制造环节的质量把控不严,存在管理上的漏洞,这是导致产 品质量问题不断的重要原因。与此同时,随着“去家电”浪潮的逼近,松下针对售后服务环节的支持力度无法持续加强,导致消费投诉量居高不下。
制造环节需强化监管
据了解,松下通过寻求投资建厂,其家电产品已经实现了在华本地化生产。记者在北京某大型电器卖场发现,松下在售冰箱、洗衣机、电视机标注产 地分别为无锡、杭州和天津。卖场导购员告诉记者,原装进口的松下洗衣机要卖两万多,产地为杭州的松下洗衣机也是松下参与生产的,但价格可便宜至两三千元。
为了消解人力和原材料成本压力,日企纷纷采用海外设厂的方式,力求通过本地化廉价代工基地或投资入股冲抵生产成本压力。但家电行业评论家刘 步尘认为,本地化生产其实是考验外资企业的质量管控能力。如果在代工或者合作生产过程中放松对质量的管控,那么就有可能出现质量问题频发。
“松下大量裁员,很多工程师、技术人员都没了,产品的工艺和质量根本就跟不上要求了。”梁振鹏认为,对产品质量“不重视”是松下目前的心态和现状。
售后服务待提高
一方面是生产环节质量把关不严,导致问题产品增多;另一方面,松下在售后服务环节的力量薄弱,无法满足用户特别是三四线城市消费者的需求。
记者在松下洗衣机附带的售后说明书中看到,北京地区认定的维修店仅有六家,办公地点大多集中在居民楼内。按照松下的售后条例,保修期内的商品只可在这六家认定的服务店进行保修,否则将不再履行三年无偿保修的规定。
记者致电某维修店得知,上门维修洗衣机竟然还要交纳上门费,而且进水管、排水管等相关附件采取有偿提供的方式。另一家维修店则表示,他们只负责该区域的维修业务,不在该区的维修需求则不予受理。松下的这些保修规定,让“免费维修、就近维修”成为空谈。
据行业人士介绍,外资企业售后服务水平普遍不如国内一线家电企业,主要是因为产品市场占有率低、用户群少,维修网点资源不足,特别是在三四 线城市维修服务更是捉襟见肘。企业无力组建自己的终端售后网络,只能采取服务外包的形式,而这些认定维修店在管理上难以统一监控,零配件暴利、不规范维修等现象时有发生。
对于正处减亏期的松下来说,如果不能保证起码的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,那么这些负面影响必然会损害松下整个企业的品牌形象。
业内人士认为,松下目前尚处于“甩包袱”阶段,如果要决心改善糟糕的财务状况,就应该果断做出调整,避免“久拖成疾”。